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(中国四个传统情人节简述)

中国传统的七夕节。七夕节基于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而被视为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
有关七夕节的许多传统习俗正在消失或不被遵守,比如:

一、斗巧。主要有“穿针乞巧”“对月穿针”等形式的穿针引线,以及在瓜皮上雕刻花草、动物等,以展示女性的才艺。

二、拜七姐。年轻女性在七夕之夜以茶、酒、龙眼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和瓜子等作为贡品,向织女星许愿嫁个如意郎君,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
三、为牛庆生。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以纪念传说中帮助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老牛。

四、制作和食用“巧果”,这是一种形状各异的油炸点心。

2月14日情人节由来

首先,公历的2月14日,这个情人节来源于西方国家,起源于基督教。

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,战争很多,为了让男人了无牵挂的上战场厮杀,罗马的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,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,也不再举办婚礼。

图片[1]-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(中国四个传统情人节简述)-超人网

有一个名叫瓦仑廷的神父,违反了这个旨意,继续在教堂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婚礼。

很快事情就被告发了,在公元270年,2月14日这天,神父被送上了绞刑架被绞死。

后来,基督教徒为了纪念这位为了纯洁的爱情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的神父,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“圣瓦伦节”,后人又将它改为了“情人节”。

说明:2月14日这个情人节是欧美和大洋洲一些国家传统的民族节日。

中国四个传统情人节简介

01、上巳情人节

上巳节俗称三月三,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,中原地区自古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;三月三,生轩辕”的说法。魏晋以后,上巳节改为三月三,后代沿袭,遂成水边饮宴、郊外游春的节日。

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,故又有三巳、元巳之别称。在先秦时,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,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,称为“祓禊”。

《诗经·郑风·溱洧》就描写了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: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,郑国男女倾城而出,来到溱水、洧水之滨,手执兰草洗濯身体,祓除不祥。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。这就是载于《诗经》中的中国情人节,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。

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、曲水流觞等内容。魏晋以后,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,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。

到了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。白朴的杂剧《墙头马上》第一折写道:“今日乃三月初八日,上巳节令。洛阳王孙士女,倾城玩赏。”言下之意,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,可以尽情猎艳了。

自宋以后,理学盛行,礼教渐趋森严,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。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、美好的愿景,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,至今荡然无存。

只是因为那样的专制、那样的礼教对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,这个节日才得以原生态地在那些地方幸运地存活下来。如三月三,是壮族的情人节,从这一意义衍生出来的更多节日内容,使其成为壮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。

不惟壮族,贵州侗族、海南黎族、湘西苗族,都以三月三作为自己的情人节,场面无尽热闹。青年男女们在这一天,相聚于山林间、溪水旁,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所爱、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,唱歌起舞,欢快淋漓。

七夕情人节

七夕节,又称乞巧节。在古时,这天少女少妇们要“拜织女”。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,多至十来人,联合举办。举行的仪式,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,桌子上置茶、酒、水果、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,瓜子)等祭品;又有鲜花几朵,束红纸,插瓶子里,花前置一个小香炉。那么,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、少女们,斋戒一天,沐浴停当,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,于案前焚香礼拜后,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,一面吃花生,瓜子,一面朝着织女星座,默念自己的心事。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、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,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。玩到半夜始散。

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相传,在每年的这个夜晚,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、心灵手巧的仙女,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,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故称为“乞巧”。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,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。

02、正月初七情人节

正月初七在过去叫“人日节”,传说是女娲造人的纪念日,人类的生日。 所谓“人之后生,是人为尊”,所以,在古代的时候,到了正月初七这天是非常民主的,没有什么尊卑长贵之分了。人日嘛,要尊敬每一个人,就连当时的官府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也不能处决罪犯,做家长的更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。这一天,当年满十六岁以上的青年都可以自由地上街去玩耍。尤其在明清时期,那个时候的封建礼教非常严重。小小子,小男孩儿无所谓,大姑娘,一般的来说,过了四五岁以后,就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了。到了十来岁那更不能抛头露面,要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入在闺阁,以待出嫁。所以一年到头小姑娘们基本上都出不了门儿。那么到这一天可以例外,只要你年满十六岁,甭管你是男孩子,女孩子,都可以自由地上街玩耍。所以在当时,北京街头上就出现了一种情景,叫“鸡不啼,狗不咬,十八岁的大姑娘满大街跑”,表现的就是当时北京城的正月初七,满大街上都是青年男女的景象。

同时,京城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了客流高潮,游人明显要比初一到初六多,为什么?咱说了,原来初一到初六就只有那小伙子会来赶个庙会,或者是那些出了阁的,已经当了大妈、大嫂子的,那些中年妇女、老年妇女也可能会出来。正月初七不同了,十六岁以上的少女们都能够出来了,您想想,那庙会能不人多吗?尤其是小伙子,到这一天,嗬!要着意地打扮。哪个小伙子不想在姑娘面前表现表现?一早晨起来,梳洗打扮,衣着整齐,嗬!那可以说,一个个都是靓哥儿、酷哥儿、帅哥儿!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。少女们也打扮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,都难得出去一次。再说女孩子天性就爱打扮,在这一天能够出门了,更要把自己捯饬捯饬了,要自制人胜嘛。所以早晨四更天就起来了。怎么起那么早啊?女孩子要打扮嘛。咱们都知道,这女人一打扮起来,起码来说得上小时的。你要是想赶天亮出门,起码来说,你得四更天起来打扮。要不然你这边打扮好了,人家庙会也散了。少女们不仅自己打扮啊,而且把自己平常在闺阁之中绣的花儿、做的荷包等手工艺品都带在身上。然后出门碰见自己的一些朋友、姐妹,互相馈赠,显示自己手工技巧。在那个时候,正月初七可以说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。

图片[2]-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(中国四个传统情人节简述)-超人网

不光是少男少女。这一天,家庭主妇也要出来。为什么?家庭主妇这两天非常忙啊,非常累了,您想想,从三十儿到初一,好家伙,这些天给忙活的,过节比不过节还累。正月初七正可以歇一歇,上街游一游,玩儿一玩儿,逛一逛,转一转,瞧一瞧,看一看。买东西呢?不是买东西。看什么,瞧什么呢?瞧女婿,看儿媳妇儿。什么意思?给自己的儿子、女儿挑选配偶。咱不是说了吗,这一天年满十六岁的少男少女全部上街,您想想,什么时候有这个日子啊?这不是单身聚会的日子吗?要么那少男少女卖那么大力气,一早晨起来什么活儿都不干,先打扮啊?都是有目的的。不是说光爱美,那是要到街上去瞧一瞧,看一看,有没有合意自己的心上人,去挑相公,去挑夫人。家长们自然也得上街上去挑儿媳妇,去挑女婿了。所以这一天大街之上太忙活了,看什么的都有,有看物品的、有看人的、有挑女婿的、有挑人的,看中了怎么办呢?正月十五以后托媒人上门提亲。

年过十岁、未满十六岁的小男孩儿在这一天一般的都会去哪吒庙。因为哪吒是北京的保护神,北京又叫八臂哪吒城嘛,而且哪吒还是青春神。小男孩们去拜一拜哪吒,能够使自己像哪吒那样茁壮成长,长得像哪吒那样粉嘟嘟的帅气、可爱。

这一天大人们还要去祭拜“喜神”。北京的喜神在哪里呢?有的人说北京的喜神就在妙峰山。有的说喜神就是月下老,给人牵姻缘,栓红绳的。但更多的人认为喜神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,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。你看,福神、禄神、财神长什么模样,都有画好的,人家一看,哎哟,大脑门儿,寿星!哎,托着元宝呢,财神!嗬!手里抱着个小孩儿,乐呵呵的,福神!从来没有人说哪一个是喜神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喜神是个精神的神,他是无处不在的,那就看谁能遇到了。说白了,这个喜神是可遇不可求的。他看你顺眼了,看你有喜相了,他就附在你的身上,给你带来快乐和吉祥。看你不顺眼,看你没喜相,有苦相,这喜神扭头就走。所以拜喜神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儿。这是北京在旧时候过人日的一些风俗。

元宵节情人节

元宵节又是中国的一个情人节,古时,到这一天,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动员,尤其是平常不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出来了。这位说怎么不出来呀?不是初七刚出来过一次吗?嗨,初七那天仅限于白天。到了晚上,大姑娘小媳妇还得回家。可正月十五的晚上,大家都能出来。咱说了,可以狂欢一晚上呢。所以咱们说书的、听书的,往往听十五的书,就能听到这一天有什么恶霸抢姑娘,被英雄好汉看见了,英雄好汉把恶霸杀了,闯出祸来了,反了……就有许多类似的故事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一天那些久不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全出来了。所以中国的元宵节不仅是狂欢的节日,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了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机会。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也可以物色一下自己的对象。元宵灯节期间,就成为中国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,可以说中国的元宵节又是一个情人节

图片[3]-中国情人节是哪一天(中国四个传统情人节简述)-超人网

所以古时候一到元宵节,年轻的小女孩儿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掂着灯笼出来。怎么打扮呢?其实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,和春节喜庆的红色相比,元宵节在宋代其实是偏雪白的色彩。你看,这和我们平常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点出入吧?其实,古代的人,并非像我们现在臆想的那样,凡是遇到喜庆事儿,大红啊,大绿啊,大紫啊,其实不是那样。咱们中国对色彩也是非常讲究的,不是单调的。在宋代,元宵节尚白色,宋代周密写过一部书叫《武林旧事》,上面有一篇是“元夕”,写的就是元宵节。说:“元夕节物,妇人皆戴珠翠、闹蛾、玉梅、雪柳……而衣多尚白,盖月下所宜也。”说元宵佳节那天,妇女们都佩戴很多的首饰,像什么玉梅、雪柳、灯球、闹蛾等等。这些都是宋代以来元宵节女子所戴的应景首饰,都是以白绫或白绢做成。要是没有呢?没关系,那时候到了元宵佳节,街头巷尾,都有售卖的。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宋以后。宋代李邴写过一首《女冠子》,词曰:“东来西往谁家女,买玉梅争戴,缓步香风度。”宋朝孟元老写的《东京梦华录·正月十六》上说:“市人卖玉梅、夜蛾、蛾儿、雪柳、菩提叶。” 宋朝的辛弃疾在《青玉案》上也说:“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” 宋朝的范成大在《菩萨蛮》词中也说:“留取缕金幡,夜蛾相并看。”说的都是这些首饰。上边介绍了玉梅和雪柳都是用白绫或白绢做成,玉梅被作为梅花之状;雪柳呈柳树之状,插在髻中以为装饰;“夜蛾”、“蛾儿”就是“闹蛾”,它的形式比较复杂一些。通常用竹篾、绫绢等制成花朵。另用硬纸剪成蝴蝶、飞蛾之形,然后粘在细竹篾上,并附缀在花朵周围。使用的时候安插在发髻之上,人迈步往前一走,再有点儿小风儿一吹,嗬!牵动了竹蔑,花旁的那些蝴蝶飞蛾颤巍巍那么一动,就像围着花朵飞舞似的。和玉梅、雪柳相比,这种饰物具有一种动感。姑娘们梳妆打扮以后,戴上这些首饰,拿着一盏小灯笼,就出去了。出去干吗呢?会自己的情郎,想要碰上一见钟情之人。所以,历来在文人墨客笔下都少不了对元宵节这种情人节的描写。宋朝的欧阳修写了一首叫《生查子·元夕》的词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满春衫袖。”就是说去年过元宵节的时候,有个小姑娘出去碰见情郎了,人约黄昏后嘛。今年再出去约人,不见去年人了,思念去年人。辛弃疾也有那么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叫《青玉案·元夕》,词曰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,凤萧声动,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火阑珊处。”这就是描写了当时元宵夜那种情人相会的情景。

THE END
发现有用,点个赞吧!
点赞6